心阅美文《诵读基本功与诵读技巧妙》(主讲人:宫孟和)

2016.02.28 /  项目培训

(一)字音不正,声调不准;   (二)气息不对,声音不亮;    (三)吐字不清,含混不明;

(四)音色不美,没有共鸣;   (五)语调平淡,缺少升降;    (六)轻重不对,停顿无序;

(七)语气一样,无疑祈叹;   (八)机械诵读,没有情感;    (九)没有想象,没有画面;

(十)动作语言,配合不当;

二、语言基本功:

语言基本功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共鸣等几个方面。练好语言基本功就是要练吐字、发声,需要准确掌握字的头尾结构、发声部位、读字口法和声调变化,做到“吐字归音”,“字正腔圆”,“喷口”有力。

(一)正音:

语音不规范常见的问题有:

1 .  n、I不分。如:老与脑、刘与牛、兰与南、拉与那等字读音不清,容易念混,

2 .  Z、C、S与Zh、Ch、Sh不分。如:春与村、三与山,常与藏,砖与钻等字,以及十四念成“时事”,  

      四十念成“事实”,亲近念成“清静”,商业念成“桑 叶”,知道念成“迟到”等。

3.  en、eng 不分。如:盆与棚,藤与铜,通信与同姓等。

(二)吐字    

讲究“吐字归音”、“字正腔圆”。

1. 每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又可分析为若干音素,每个声母、韵母都是一个音素。

2. 字音由三部分组成:字头(声母)、字尾(韵母)、余音。字头为字的“开口”,字尾为字的“收音”, 尾后又有余音收煞此字。如:“萧”字,本音为“xiāo”,但出口的字头“X”(西)与收音的字尾“iāo”(夭),尾后又有一“乌”音为余音煞住,这样念“萧”音方能准确发出。但要注意,“字头、字尾及余音,皆须隐而不现。

(三)发声

字的发声,出自口腔,根据发音部位不同,分为“五音”、“四呼”。

1. “五音”是字音发出的部位:

     “喉音、舌音、齿音、牙音、唇音”谓之五音。

“宫”(gōng)为喉音、“商”(shāng)为舌音、“角”(jué)为齿音、“徵”(zhǐ)为牙音、“羽”(yǔ)为唇音。

2. “四呼”是字音发出的口形:“开、齐、摄、合”谓之四呼。,是读字的口法

(1)开口呼--ai、ei、ao、ou;(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

(2)齐齿呼--ia、ie、iao、 iou;(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

(3)撮口呼—ue;(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

(4)合口呼--ua、uo、uai、uei;(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  

(四)用气

1. 三种呼吸方式:

(1)胸式呼吸。

这种呼吸主要靠胸部上端进行。吸气时,横膈膜下降程度很小,腹肌基本上没有运动。呼气时,只把肌肉放松以恢复原状。这种呼吸,吸入的气流量不大,气息很浅、发高音时,显得中气不足,容易造成喉头及颈部肌肉的紧张,声音干瘪,缺乏弹性。

(2)腹式呼吸。

这种呼吸,靠横膈膜上下移动,扩大胸腔的上下径。这时,小腹鼓起或收缩。这种呼吸比胸式呼吸要深一些,因而呼吸力量要强一些,在平常说话的呼吸中占有优势。但由于腹式呼吸,胸肌不能积极推动胸廓,胸部固定在一定的状态上,得不到胸部呼吸肌肉的配合,气流量仍然不是很大。  

(3)胸腹联合呼吸。

这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联合。吸气时,一方面借助胸部呼吸肌肉群的力量使肋骨提高与扩展从而扩大胸腔;同时,横隔膜收缩下降增加胸部容积,胸腔得到了全面的扩大,气流量就比前两种呼吸方法大多了,有利于用气发声。

2.吸气与呼气训练      

(1)快吸:想象你突然受到某种惊吓,倒抽一口凉气,这就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吸气动作。      

(2)慢吸:在意念上,面前有一盆香花,你凑近去深深一闻。

(3)吸足一口气,停1~2秒钟,然后出声数数,吐字要清晰,均匀,看谁数得多。反复练习。

(五)共鸣  

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只有经过口腔、鼻腔、喉腔、咽腔、胸腔的共鸣,声音才能扩大,才能获得宏亮、圆润、悦耳的声音。扩大共鸣腔的方法是,张大嘴说话。这样,口腔、咽腔、舌头放松,喉头处于吸气位置,整个发声通道畅通无阻,就可以。但不是任意扩大,而必须是根据说话的需要加以控制。

1. 什么是共鸣:指发声者通过头腔、口腔和胸腔等共鸣腔体在共振作用下所发出的声音,叫作共鸣。

2. 共鸣器官的组成:共鸣器官包括头腔、鼻腔、口腔、喉腔、咽腔、和胸腔。

3. 在口语表达中,主要运用的是以口腔为主,中、低、高三腔共鸣的方式。

(1)中音共鸣区就是口腔共鸣,它是硬腭、软腭以下,胸腔以上的喉腔、咽腔、包括口腔各共鸣体。

(2)低音共鸣区是指胸腔共呜。胸腔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声  

带发出的音波,可以传至胸腔,引起共鸣,发出浑厚洪亮宽广的音色,此时胸部有明显的振动

感。 获得胸腔共鸣的必备条件:A.保持低位发声状态;B保持较低和稳定的喉头状态;C.保持喉咙的打开状态;D.保持端正的姿势。

(3)高音共鸣区是指头腔、鼻腔共鸣,即硬腭、软腭以上的共鸣体。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向后面移动,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要有放下一些的感觉(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打哈欠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引起声波的回荡。头腔共鸣的获得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A.利用“哼鸣”体会鼻咽腔和头腔共鸣的位置,和发声的感觉;B.面带微笑的状态有利于产生头腔共鸣;C.不张大嘴找到头腔共鸣;D.小声练唱打开头腔共鸣。

4. 共鸣训练

      (1)设想咬一个大苹果,或者打一个呵欠,这时,我们的口腔,咽腔都随之扩大,整个发声通道畅通无阻,口盖抬起并收缩为拱形,舌头放松,喉头处于吸气的位置。保持在这个位置上发音,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呜。

(2)还可以模拟汽笛长鸣声(dì)或“啊”。体会声束冲击硬腭前部的感觉,体会口腔共鸣。

      (3)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句子,要求打开口腔,放松胸部,鼻腔畅通,发音时适当偏后,使声音宏亮、浑厚。    

阳——光——明——媚——,乘——风——破——浪——。

二、语言技巧:

   语言有许多技巧,基本的技巧有儿化音、轻声、变调、音变、重音、气息形态、语言态度、

 (一)儿化音

   1. 定义:中原至北方等多地方言中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儿化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了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芋儿(yùr)、老头儿(lǎotóur)等。儿化音的代表当属北京话,其次则是天津话、开封话。

2. 功能: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 “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在具有区别词义和辨别词性作用的语境中,该儿化处理的地方一定要儿化,否则就会产生歧义。但在广播语言中尤其是政治类、科学类、学术类的节目中,对语言的严谨程度要求较高,要尽量少用儿化;在书面语言或比较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也不宜多用儿化。

3. 还有一类儿化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电影儿。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也常常用到儿化。如: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

4. 儿化音练习:

(1)《哥儿俩》

小哥儿俩,红脸蛋儿,手拉手儿,一块儿玩儿。小哥儿俩,一个班儿,一路上学唱着歌儿。学造句儿,

一串串儿,唱新歌儿,一段段儿,学画画儿,不贪玩儿。画小猫儿,钻圆圈儿,画小狗儿,蹲庙台儿,

画只小鸡儿吃小米儿,画条小鱼儿吐水泡儿。小哥儿俩,对脾气儿,上学念书不费劲儿,真是父母的好宝贝儿。

(2)《字音儿》

进了门儿,倒杯水,喝了两口儿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字音儿,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儿,小快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二)轻声

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什么时候要读轻声呢?

1. 语气词“吧、吗、啊、阿、呢”等读轻声。(如:“走吧”“是吗”“说啊”“好了”;)

2. 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等读轻声。(如:“我的”“轻轻地”“唱得好”“同学们”“去过”);

3. 名词后缀“头、儿、子”等读轻声。(如:“甜头”“这儿”“桌子”;)

4. 重叠词,或重叠双音节动词读轻声。(如:“走走”;)

5. 单音节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如:“回来”“出去”“走出来”“跑进去”;)

6. 名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读轻声。(如:“天上”“乡下”“屋里”;)

7. 量词“个”、“次”、“盘”读轻声。(如:“那个、那次、那盘”等读轻声;)

8. 代词“我、你、他”放在动词后面做宾语读轻声。(如:“找你”“请他”“叫我”)。

(三)变调

   汉字声调,有调值。分为阴平(55)、阳平(35)、上(赏)声(214)、去声(51)、入声(现代汉语已

融入四声中)。由于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声调;声调不同,字音和字义也随之不同。

如:妈ma、麻ma、马ma、骂ma,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调不同就区别为四个字。

在诗词中,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汉语有了声、韵、调的变化,使我们的民族语言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一篇好的诗文或台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急缓动听,原因就是“平音长,仄音短,入声字音要短促”。

   字和字连起来读时,有时发生字的声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

1. 上声变调

(1)上上相连前变阳。(例:展览、老马、笔杆)

(2)三上相连隔着变。(例:李导演想选好演员)

(3)上轻相连前变阳。(例:想起、讲讲、痒痒)。

2. “一”的变调

(1)一的本调是阴平,数字词尾读原调;(例:十一、万一)

(2)阴阳上前变去声;(例:一端、一群、一走、一心一意)

(3)去声前面变阳平;(例:一岁、一心一意)

(4)相同动词有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例:想一想、笑一笑)

3. “不”的变调

(1)不的本调是去声,非去声前读原调;(例:不好、不离不弃)

(2)去声前面变阳平;(例:不要、不离不弃)

(3)相同动词有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例:说不说、 开不开)

(四)音变

1.“啊”的音变

(1)ɑ、o、e、i、ü、ie(韵母ao除外)音变ya(呀)(例:他们老哥仨呀。)

(2)u、ao音变wa(哇)(例:谁是王老五哇。)

(3)n音变na(哪)(例:山水连着天哪。)

(4)ng音变nga(例:小李和大张啊。)

(5)zhi、chi、shi、er音变ra(例:谁是王同志啊?)

(6)zi、ci、si音变-ia(例:不能太自私啊。)

2.“这”与“那”的音变

            在生活中常读作“zhei\nei”其实是这一、那一的缩音,如同“甭”是“不用”的合成一样,还有

“明儿”是“明日”儿化一样。

(1)说近处的事物时、骂人的话时要音变。(例:那杯茶、这条路、这孙子、那混蛋)

(2)说严肃话题时不变。(例:这事跟我没关系。这里是礼堂、这可怎么办呢?)

(五)重音

     在朗诵艺术中,我们朗诵的文学作品中的语句,是由若干的词或词组组成的,但一句话中词语

 之间的关系总有重要和次要的区别。对那些重要的词或词组,要运用轻重对比的手段加以强调,给

 予突出。对于这些被强调、突出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

    1.语法逻辑重音:(说明:语法逻辑重音要服从心理重音,)

   一般短句的谓语重:(例:春天来了,)

   动宾结构的宾语重:(例:练射击,)

   定语状语和补语重:(例:美丽的家园。翻滚在麦浪里。红得很耀眼。)

   疑问和指示代词重:(例:哪一个是他的对手?)

   列举中并列词语重:(例:比如老张、老刘和小李。)

   比喻句中的喻体重:(例:石头像小猴子。)

   轻声音节的头音重:(例:咱们、石头、干净。)

成语和名称尾音重:(例:老舍、动物园、安定门、朝三暮四、完璧归赵、天衣无缝。)

    2.心理重音:

    (1)心理逻辑重音:就是一个句子中的前问后答、前呼后应的重要内容要重读。

         例:问:谁能唱歌啊?答:他能唱歌。

          问:他能唱歌吗?答:他能唱歌。

          问:他能唱歌还是能写歌?答:他能唱歌。

          问:他能唱歌还是能唱戏?答:他能唱歌。

 (2)心理强调重音:就是对所强调的事物要重读,若是强调轻柔美。需将重读该轻声。

             例:你是真糊涂呢还是装糊涂

         3.重音的读法:

        (1)提高音量法:(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降低音量法:(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我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3)增加音长法:(例: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你是老板?)

(六)气息形态:

     气息表现形态有几十种几百种,如:自然换气、急换气、偷气、憋气、托气、提气、倒吸气、    

 抽气、取气、喷气、抖气、长叹气、弹气、闻气、悬气、喘气、吹气、撒气、冷气与热气、生气与

 泄气。

   1.自然换气

       介绍人物或环境,语速较慢语气平,呼吸气流要匀称,用气换气都轻松。例如电影《成吉思汗》

   的序幕,随着变换的叠印画面(草原上缓移着由27头牛驾引的巨型白帐木车、帐内金箍棺木)出现雄

   浑深沉的男声旁白:“这里躺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马背上征战了一生的统帅,如今长眠在异乡征途……”

       2.急换气

       急换气,为了造成紧张不安,表现痛苦激动情感,故意夸大呼吸动作,换气急促连说带喘急换气,

   往往是剧烈动作中的换气,例如报告紧急情况,诉说痛苦,换气呼吸动作幅度大。例如《雷雨》

   到最后仆人喘着气跑上报告 “老爷……四凤……死了……(周朴园问:那二少爷呢?)也……也死了。”

   3.喷气

       激动心情控制不住,傲对死亡不可征服。先将口内气息憋足再将气息喷射而出,突然暴发排

   山倒海,增强效果,加强力度,喷出台词靠气流丹田两肋是基础。喷气不是声嘶力竭,而是义正

   词严地怒斥。例如“呸!你这个叛徒!” 喷气的力量能把嘴前的纸喷响喷飞。

   4.哼气

        软腭封死,呼吸畅通。小腹弹动,鼻音哼鸣。斥责之声,批判之声。未曾出声,气息先行。

   单哼双哼,变成冷笑。撇嘴点头,肢体颤动。表达那不屑一顾之情,全靠鼻腔哼气的作用,哼气

   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看不起与之对话的人,例如“哼哼,算了吧,那又怎么样呢?”

(七)语言造型

    1. 强声:振臂高呼,激情呐喊,激情朗诵,队前训话,口令操练。

    2. 常声:阿谀奉承,顶嘴争辩,讨论对话,讽刺挖苦,数落埋怨,歌功颂德,说服规劝,批评教育。

    3. 弱声:自言自语,窃窃私语,临终遗言,密谋策划。

    4. 快口:解说,导游,报菜名。

    5. 吆喝:花生米,百洁布。

    6. 笑:开怀大笑,偷着笑,轻快地笑,轻蔑地笑,狂笑,无奈地笑,傻笑,边说边笑,皮笑肉不笑。

    7. 哭:痛哭,抽泣,哭诉,干号,破涕为笑,转笑为涕,

(八)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受人们思想感情支配的,人的情绪及健康状况极大的制约和关联着气息。

  例如:喜悦的时候——气正而自然(例:朗诵比赛,我得了一等奖!)

        愤怒的时候——气在胸胀满(例:哼!气得我肺都要炸啦。)

        悲哀的时候——气息多短浅(例:咳!他一口气没上来——死了)

        欢乐的时候——气满在丹田(例:笑得我都接不上气啦。)

        病危的时候——气弱声息慢(例:我——走——了——,多——保——重——!)

三、思想是诵读的灵魂

诵读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于要发自内心,充分表露、揭示人物的思想意愿、感情起伏、情绪变化;另外,语言要有鲜明的动作性,语言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所以,语言是人的思想的最具体的表达者,最能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变化,所谓“言为心声”。

在舞台上,你要先有思想,再有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最后再说话。话语是从演员心里涌出的思想,不是背出来的。然后你准确地运用极其细致的语言技巧来使观众听懂你的话语。每句话都能表达一个思想。有思想的话语才能在观众心里激起各种各样的情感、欲望、思想、意向、想像、视觉等各种感觉。如果观众仿佛(fǎng fú)看到了你要表达的思想,这个时候才能说:你学会了诵读。 

                                                                     宫孟和   

                                                                   201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