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暑期开展小小策展人活动: 探索人体奥秘,播撒科学种子

         这个暑假,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推出的“展阅书香”小小策展人志愿服务活动之“人体的奥秘”系列,以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为少年儿童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体科学探索之旅。活动通过十场科普主题展板及讲解,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人体知识,又锻炼了综合能力,成为暑期里一道独特的科普风景线。

         特色做法:让科学从书本走向生活

活动打破传统科普讲座的单向输出模式,以“小小策展人”为核心设计理念——小志愿者们组队,先通过图书馆提供的科普资料、模型教具深度学习,撰写展板材料,辅以插画,再化身“小老师”向同龄人讲解知识、设计互动游戏。这种“学习者-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让知识传递更具亲和力。

         每场主题活动都配备“理论+实验+游戏”的三重环节。在《我们的身体地图》中,小小策展人用“对称模仿秀”游戏,让孩子们在模仿兔子跳、小鸟飞的过程中理解身体左右对称的奥秘;《小小心脏,大大能量》,小志愿者的“护心小贴士”,让孩子带动家长们一起改变坏习惯,让心脏更健康;《呼吸的魔法》中,小志愿者用塑料瓶+气球制作简易肺模型,演示吸气、呼气,让抽象的呼吸原理变得可见可触。

         针对儿童认知特点,活动特别注重“五感体验”。《牙齿成长记》小志愿者化身牙医现场示范正确刷牙方法,孩子及家长们拿着模型互相练习;《耳朵——声音的奇妙之旅》中,用纸杯和棉线制作的“土电话”,让孩子们在通话游戏中理解声音传播原理;《生病怎么办?免疫系统来帮忙》则通过“免疫细胞大战病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追逐游戏中记住免疫知识。

         真实故事: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

         有的小志愿者在《大脑——超级指挥家》活动中,从最初不敢发言到主动设计“记忆卡片挑战”游戏,用闪卡帮助孩子们记住大脑功能分区。《眼睛里的奇妙世界》的小志愿者带着小朋友做“视觉错觉实验”时,发现很多小朋友看不清远处的图案。活动中她鼓励大家减少了玩手机时间,还带动孩子与家长一起做眼保健操。

          这些故事背后,是孩子们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传播”的转变。正如一位志愿者家长所说:“当孩子需要给别人讲清楚‘为什么要保护牙齿’时,他自己首先会记住每一个知识点,这种内化过程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显著成效:知识、习惯与能力的三重收获

         活动覆盖300余名少年儿童,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孩子能准确说出至少3个人体器官的功能,87%的家长观察到孩子养成了健康习惯:主动要求多吃蔬菜、坚持每天刷牙、提醒家人勤洗手等。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能力培养。孩子们在筹备展览、讲解互动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升。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孩子以前上台会紧张,现在能拿着骨骼模型给亲戚讲解‘脊柱为什么要挺直’,条理清晰,自信多了。”

         活动还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许多孩子在活动后主动借阅《人体大百科》等书籍,甚至模仿“小小策展人”模式,在家中给弟弟妹妹讲解“食物消化的旅程”。这种自发的探索欲,正是科普教育的核心目标。

         此次“人体的奥秘”系列活动,用孩子听得懂、乐于参与的方式,将复杂的人体知识转化为生动体验。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分队负责人安馆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小小策展人”模式,拓展更多科普主题,让志愿服务与知识传播相结合,为孩子们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让科学的种子在趣味互动中生根发芽。

 

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服务分队

2025.8

呼吸的魔法.jpg


大脑——超级指挥家.jpg


肚子里的小世界 健康食品与不健康食品.jpg